您现在的位置: 澧县政府门户网站 >> 政民互动 >> 嘉宾访谈 >> 正文
聚力卫星镇 打造后花园
发布日期:2016/8/10 8:28:00      作者:admin02      来源:本站原创


      

——访澧县涔南镇党委书记张滔


    主持人:各位网民朋友大家好!这里是澧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我是主持人朱婷。涔南镇,是我县今年乡镇合并中新成立的镇,是县城往北第一镇。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涔南镇的现状及发展规划,本次的访谈节目,我们请来了涔南镇党委书记张滔同志。
    主持人:张书记:您好!欢迎您来到县政府门户网站做客,与广大网民朋友沟通交流。
    张书记: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我十分愿意,也很高兴通过政府网站这个平台,就涔南镇的情况与大家沟通交流。首先,我代表涔南镇党委、政府,向关心和支持涔南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位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地感谢!
    主持人:张书记,涔南镇是新成立的,请您先介绍一下涔南镇现在的基本情况,好吗?
    张书记:好的。根据省政府2015年11月批复的澧县乡镇区划调整方案,撤销原来的涔南乡、将其辖区与涔澹蓄洪区、澧东乡的团结、民堰、新店、双林、清水、永长、富溶、十里等8个村合并,新设立涔南镇,镇政府驻曾家河。合并后全镇总人口4.15万人,总面积92.27平方公里。
  

            

    今年6月,根据2016年县政府建制村合并方案,涔南镇的曾家河村、五一村、涔曾社区居委会合并,组建曾家河社区居委会,居委会办公地点设原涔曾社区服务中心。合并后,居委会设居民小组34个,人口6716人,面积9.1平方千米。谭家村、伍家村合并,组建双铺村,村委会办公地点设原谭家村村部。合并后,新村设村民小组27个,人口3004人,面积5.52平方千米。和平村、新坪村、东田村合并,组建东田堰村,村委会办公地点设原东田村村部。合并后,新村设村民小组28个,人口4025人,面积7.69平方千米。复兴村、文家村合并,组建鸡叫城村,村委会办公地点设原文家村村部。合并后,新村设村民小组23个,人口3231人,面积5.34平方千米。南堰村、新堰村合并,组建黑马垱村,村委会办公地点设原新堰村村部。合并后,新村设村民小组23个,人口2991人,面积6.39平方千米。永丰村、上河村合并,组建上河口村,村委会办公地点设原上河村村部。合并后,新村设村民小组28个,人口3263人,面积7.75平方千米。紫南村、紫东村合并,组建北民湖村,村委会办公地点设原紫南村村部。合并后,新村设村民小组26个,人口3460人,面积6.55平方千米。十里村、新店村合并,组建崔家岗村,村委会办公地点设原十里村村部。合并后,新村设村民小组25个,人口3192人,面积4.99平方千米。双林村、清水村合并,组建双林村,村委会办公地点设原双林村村部。合并后,新村设村民小组28个,人口4001人,面积6.28平方千米。永长村、富溶村合并,组建合力村,村委会办公地点设原永长村村部。合并后,新村设村民小组22个,人口2708人,面积4.62平方千米。保留团结、民堰2个建制村的行政区划不变。
    调整后,涔南镇辖曾家河1个社区居委会和双铺、东田堰、鸡叫城、黑马垱、上河口、北民湖、崔家岗、双林、合力、团结、民堰11个建制村。
    主持人: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经过乡镇区划调整后,新涔南镇政府成立运行的第一年。新一届党委政府面临新的形势,将以什么样思路开局?
    张书记:总体来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紧跟县委“拼搏创新业、建设新澧州”的总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聚力卫星镇,打造后花园”作为未来五年涔南镇发展的新目标,推进集镇提档升级,加快经济发展转型,深化生态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主持人:今年已过去半年多了,请您谈谈上半年的主要工作。
    张书记:上半年,我们以“拼搏创新业,建设新澧州”为抓手,以“两学一做”为总揽,全体党政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一是稳步促进村级融合,建制村合并后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根据县委安排,我镇今年按照长远规划、特色保留、地域便利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合村工作,4月份开始动员、考察,五月份进行意见征求,6月份确定方案和报批,并挂牌运行。本轮合并,涔南镇原有25个村(居),经过合并后,现有11个村,1个居委会,合并力度达到了50%以上。
    整个合村过程,详细征求了镇、村干部、站所负责人、老党员、村民的意见。特别是合村后新村党支部书记人选,经过了充分的酝酿和调查,做到了有利于村民融合、有利于村干部同心、有利于村域发展。到6月中旬,全镇的合村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新村班子开始正常运行。
    二是全力推进集镇提档升级,促进集镇面貌大改观。集镇一直以来便是困扰涔南发展的一个难点问题,脏、乱、差现象尤为突出。今年年初,镇党委、政府按照着眼长远、优化布局、完善配套、健全工程的原则,科学编制了集镇总体规划,并举全镇之力大刀阔斧推动集镇改造。整个集镇改造共分三步走,一是拆除违章建筑。镇政府抽调相关人员组成了一只20多人的拆违队伍,通过造势宣传、民意调查、依法认定等方式,对集镇93家商铺、住户的违章建筑物予以了拆除和扫障。二是拓宽集镇道路。集镇街道即S238涔南段,原宽度为5米,镇政府在正式启动的集镇建设工程上,准备将道路两边各拓宽1.5米,同时铺设人行道4米,目前工程正在施工,下水管道的改造部分已经完成大部分。三是美化亮化街道。待道路改造完工后,两边将栽种景观树、新型路灯,并统一道路两旁商铺广告宣传牌。力争通过最短时间,将涔南镇集镇建设成澧州城北面出城口的一个“明星集镇”。
    三是发展高效农业产业,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涔南是澧县的粮食主产区,在抓好粮食生产这个中心的同时,我们结合涔南的地域特征,紧紧围绕“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积极推广黄家套蔬菜基地的经营模式。今年上半年,黄家套为扩大生产,再次投资一百多万元,新建了一个全自动的育苗棚,大大提高了各种农作物秧苗的存活率。
    四是立足“旅游文化小镇”总体定位,不断深化生态文化建设。主要是依托本地的人文特色和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推进集镇三化工程的同时,镇党委政府积极向上、向外争取项目资金,计划新建一个灯光球场,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以国宝单位鸡叫城遗址为依托,以城头山遗址公园为模板,发展澧县第二家历史遗迹公园。目前,这两个项目的选址都已经完成,后续工作也在继续深入开展。
  

    五是完善水利设施建设,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涔南镇地处澧阳平原腹地,特别是东面地势低洼,水利设施不健全,严重内渍一直是困扰当地村民的一个难题。再加上今年暴雨、极端天气较多。为了防灾减灾,镇党委、政府对防汛工作予以高度重视,4月份开始,责成水利部门对全镇的水利设施进行了一次大的检修,对全镇13个大小闸门、23处机埠更换了铆钉、加注了黄油。镇政府督促各村开展了堰塘、沟渠清淤工程。今年6月至7月,涔南镇遭遇了十年一遇的高降水量,汛情紧张,但因前期准备工作到位,仅出现几起小的险情,基本上安全度过了汛期,最大程度减少了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主持人:下半年,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请您谈谈下半年的工作安排?
    张书记:下半年的工作,一是抓党建作风促凝聚力提升。今年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年,涔南镇在上半年扎实开展了“讲政治、有信仰”“讲规矩、有纪律”两个专题的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半年,我们一方面将继续稳打稳扎开展“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两个专题的学习教育,将“两学一做”融入到党员教育管理的新常态;另一方面认真落实省、市、县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从细微处着手,全面夯实各村党支部的基础。将精准扶贫引入基层党建工作,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把精准扶贫、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体,进一步强化党组织服务功能,选好带头人、配强领导班子。通过深入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遵纪守法意识。继续深入开展“纠‘四风’”专项整治行动,将干部纪律严起来,让干部作风硬起来。
  


    二是抓项目建设促生产力发展。一方面加快农业产业化,在进一步推广南美白对虾、泥鳅、鳝鱼、葡萄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同时,紧紧围绕“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积极推广黄家套蔬菜基地的经营模式,以黄家套已经建立起来的营销网络为依托,重点推广蔬菜种植业,着力将涔南打造成澧州城的一个蔬菜大基地。另一方面依托本镇拥有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以及跨境的G207、S238两条重要公路的交通优势,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原则,争取在未来5年引进3-5家30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项目,吸纳就业、增加税源。
    三是抓社会事业促居民幸福感增多。包括统筹发展计生事业,以创一流为工作目标,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严格落实信访问题包案制度、交办制度、定期研究和干部大走访制度、坐班接访制度,真正做到让群众见得着人,办得了事。依托“一中心五网络”,加强治安日常巡查,搞好联防联控,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确保全乡安全形势持续平稳。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为重点,继续向群众宣传新农合政策,并配合群众搞好参保工作。努力实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积极实施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扎实推进低保群众评议,做到应保尽保。
      

    主持人:谢谢张书记,百忙之中来网站与大家交流。
    张书记:谢谢大家!再见!

                          (照片提供 汪汝林 谭炎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