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澧县政府门户网站 >> 走进澧县 >> 澧州文化 >> 正文
顺林驿站解说词
发布日期:2017/8/4 8:30:00      作者:赵绪波      来源:本站原创

  “涔阳古道”是指自秦、汉以来,由湖北公安入澧州,经顺林驿、兰江驿连接西北云贵一条官道,顺林驿站是这条官道上进入湖南后的第一站点,当时评定的等级是一等驿站,它位于梦溪镇顺林村十组。从顺林驿往北40公里是湖北公安孙黄驿,往南30公里抵澧县县城的兰江驿,自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站以来,顺林驿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沧桑。

  “驿”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驿站是古时道路交通网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主要用来传达命令、传递军情、接送官员和运送钱粮。当时,由于通讯手段和交通工具的原始落后,官府、军队传递文书都要骑马奔波数天或数十天,人困后就要有地方休息,马乏就要更换马匹,遇军情紧急时,则换马不换人,星夜传递。古时官道一般每隔30或40里设一处驿站。另外,驿站下面还设铺递,大致上一个或几个保就是一铺,每铺设铺司1名,用来连系附近的每家每户。像复兴厂,就有谭家铺、陆家铺、魏家铺等共16铺。

  为了管理驿站事务,官府在驿路设总站官、站官等管理人员。每个驿站设驿长一名,驿长没有品级,官卑职微,但责任重要,管理官方文书及军情的传递、人员接待、驿站管理、驿站的修缮和经费的支出报表等事务。驿站配有驿卒、马夫和其他杂役人员,顺林驿是一等驿站,一般都配有数二十来名不等的驿卒和牛马车辆,还划拨的土地,驿卒一般都是被官府流放的人员或就近拉民夫补充,驿站除每年官府拨发人员薪金和部分口粮和马草外,驿卒还需在划拨的土地进行耕种,种稻谷、蔬菜,养猪、养鸡、养鸭等,让站内人员和牛马等牲口的一些生活资料能自给自足。

  相传在1200唐朝后期,那时顺林还没有设驿站,只还是一个临时的驿铺,由兰江驿代管,兰江驿的驿长姓汪,出生于澧州城内的殷实人家,平时耕读传家,喜欢结交文人雅士,本不想为官的他因为这点爱好,就向官府申请别人都不愿做的兰江驿的驿长之职。在其任职期间,他结交了许多名人,留下了许多口口相传的故事。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从京城长安赴广西柳州任刺史的途中,曾在兰江驿暂留过,汪驿长一而再,再而三地挽留柳宗元在澧州生活了一月之久,汪驿长每天除了忙驿站的事务外,就是陪柳宗元在澧州看山看水,吟诗做联,二人成为了至交,柳宗元走时,给他留了副对联,意思说明了驿站的驿长每日的忙忙碌碌:

  告之告去之役,不绝于道;

  送往迎老之礼,无旷于日。

  驿站的生活是异常繁忙的,既要为来往人等准备伙食,更换马匹、车辆,又要准备随时跨马传递紧急文书,驿长、驿卒大都不得不以站为家,驿站的体制好像是一个准军事化单位,待遇又不高,稍有过错,就会受罚,风险系数非常高,所以,一般人都不愿去做驿长。清代末期,国门开启,西方现代通讯技术传入国内,民国时期,澧县就开设澧州邮寄代办所,取代了驿站所有功能,古老的驿站制度就逐渐寿终就寝,顺林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许多驿站的名称则演变成了今天的地名。

  岁月更替,顺林驿的旧影早已掩埋在绿绿葱葱的橘林中,原古驿站的馆舍都已消失,只有青砖的墙脚还深深地扎在黄土堆中。旧址上是一栋为2005年重修三间的红砖平房,外墙上“顺林古驿”四个字又黑又大,像那一位历史老人睁着漆黑的眼眸,给人提示着古老驿站过去辉煌,成了现代人凭吊历史、寻根探源的载体。屋后是一块茂盛而平常的菜地,不平常的是菜地两方的围墙,每一块都是上了年纪的青砖,垒得很结实的院墙上长出了一株绿色的草,神态闲适,如同从历史深处生长出来的故事。

  至于顺林驿为何取名“顺林”,那也是有来由的。涔阳古道曾经是枫树的王国,蓊葱枫林,春季流绿,秋季染红,蔚为壮观。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晚唐澧州本土诗人李群玉的《乌夜号》,就是描述顺林一带的枫林美景。

  相传,唐文宗大和元年(827)秋,因堂兄驸马杜悰在澧州任刺史,杜牧应邀前来客游。此间,堂兄嫂除了陪他叙说家常外,还专门为堂弟请来了李群玉等澧州文人作陪,一同寄兴于山水,互相唱和。在涔阳古道上,在兰江驿汪驿长的陪同下,诗人们被古道两旁的枫林美秋图景感染,杜牧脱口而出《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后人将这首被传吟一千多年,由此,杜牧并与李群玉、汪驿长等结下非常深厚的友谊。如今,涔阳古道旁复兴厂镇枫祥村尚存一株400年以上的“枫树之王”,树高15米,胸径超过2米,要4人才能围上一圈,树冠荫地面积近1亩,树的躯干中空,远看就像张着一张嘴,似乎在述说着杜牧《山行》有感而抒那个千古谜团,是顺林启动了诗人的睿智和灵感。

  后来,在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在全国推行“里甲制”,110户为1里,梦溪一带以原双龙乡的界湖桥为起点,沿涔阳古道枫树走向往南,依顺序编为枫林一里、枫林二里、枫林三里……枫林九里,一共三十九里,这就有了“顺林”一说。

  自从1382年涔阳古道增设顺林驿后,驿站四周逐渐以此为市,形成了为一处重要集散地。80多岁的曾广义老人在驿站遗址前,给我讲述昔日驿站坐北朝南,为八进院落,院子里都铺着青石板,占地10来亩,规模宏伟,周边还有50多亩菜地、材山,院子里一年四季人气都很旺,路上隔一阵子就会有马蹄声,老人讲起小时候的故事,时而流露出一丝自豪,时而流露出一丝遗憾。老人目睹了驿道上的青石板路变成黄色,目睹了古老的驿站被拆除,目睹了驿站附近的副食品店、杂货铺、肉食店一个个消失不见,目睹了大红的灯笼熄灭、变黑、残破在风中,目睹了来来往往的客商突然间一去不返,曾经的热闹变成今天的宁静。在老人出入古今的一一指点中,让我们还原这个曾被称为“小沙市”的顺林街道在过往岁月里的繁荣。想当年,这里也是名人云集,衰草斜阳,无限行人断肠处。从从地下拾起一片瓷片,拭去上面的泥土,上面都会雕刻一段驿站的故事。今天的驿站只能算上一个小集市,只有二三十来户人家,分居在古道两旁,白墙红瓦的农舍,藤绕竹篱,瓜棚藤架,花木扶疏,小街古风尚存,人们彬彬有礼。每当有有人的到来,都会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天性好客村民纷纷当起向导,或长或短地说起顺林驿站的前世今身。

  不管涔阳古道曾经响过多少车轮与马蹄,顺林驿站留下过多少离恨与辞赋,我们能够看到的不过零星片羽。

  涔阳古道上:

  急匆匆地奔驰的轿乘,载着的是春风得意的新贵;

  慢悠悠地行走的囚车,关着的是失魂落魄的罪臣。

  顺林驿站里:

  六百里的加急快报,惊扰了路边多少个缠绵的春梦;

  千百年来文人骚客,抒发着山水多少褛绵绵的相思。这些,都记载到了驿站悠长的岁月里。

  

分享到: